快樂行走
胡大為 當我們感知走著走著就老了的時候,似乎才真相信生命在于運動。 如今,把走路當成一種鍛煉,當成一種時尚,當成一種享受。朋友見面都會問問今天走路沒,走了多少步,有的看看計步器,會心一笑。有時還會在微信運動中互相點贊,互相鼓勵。 世界衛(wèi)生組織將行走定義為“世界上最好的運動”。據有關資料介紹,人體的各種解剖結構,生理機能,心肺的形成,人體骨骼,肌肉位置等方面最適合步行。步行是一種靜中有動,動中有靜的健身方式,是一種不需成本,隨處可施行的運動。 最近,我也加入了步行的大軍,每天早上快樂地走出家門,清風拂面,別樣的愜意。一路上,呼吸新鮮空氣,看藍天白云,看匆匆行人,路邊風景萬般,令人目不暇接。遇熟人打個招呼問聲好,平添了幾許溫暖,陡增了幾多美好。 作為上班一族,如今實行公車改革,上下班都得自己解決交通工具,不再有公車接送了,于是乎人們開始早起了,開始步行了。我工作的城市,工作單位距離居住地不是太遠,通過步行40分鐘左右就可以到達。不坐車,一來可以減少駕車帶來的汽車尾氣排放污染;二來走路也讓身體得到鍛煉,真可謂兩全其美。好多人因為走路上下班變苗條了,心腦血管病少了,大腹便便沒有了,甭提有多開心。而走路走成了習慣,走出了成就,有時即使因為忙趕時間需要坐車,早上少走了一趟的話,也是要抽空補的。在快樂的行走中釋放了壓力,在努力的堅持中善待了生命,在積極的生活中崇尚了健康,何樂而不為? 生命對于我們只有一次,不知不覺中已人到中年,面對即將到來的年歲,如何提高生命的質量,如何健康地老去,如何幸福地老去,這是必須考慮的問題。如今的社會人口老齡化,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超過人口總數的10%,我國已不例外地進入了老齡化社會。家庭和社會撫養(yǎng)老人的負擔日益加重,特別是獨生子女的家庭更是壓力山大,兩個年輕人要照顧4位老人,如果老人們身體不健康,孩子們怎能扛得???況且現在生活工作壓力都很大,生活方式也千差萬別,年輕人也都比較任性,大多數孩子都奔前程,創(chuàng)業(yè)去了,不可能常常在身邊陪伴,父母們只有“自強不息”了?,F在的思想觀念改變了,不再是養(yǎng)兒為單純防老,有的人說老了就去養(yǎng)老院,不麻煩年輕人,每天有規(guī)律地生活,能動時出去旅游,不能動時請人照顧。但是唯有健康才是一切幸福生活的基礎,若要更好更高質量的享受老年生活,就必須做到生命不息,行走不止。 幾位老人的身影時常浮現在我的眼前,他們清早來到愛民廣場,有的甩開雙手步履協調,有的相互攙扶,有的拄著拐杖,稍欠平衡的身軀顫顫巍巍地堅持著,圍著廣場一圈又一圈慢慢步行。一群年輕人則輕快地跑著步,為老人們讓開一條道,不時投來尊敬的目光。廣場上熱熱鬧鬧,朝氣蓬勃,不時有打羽毛球、打陀螺傳來的噼啪聲,似乎是一曲生命的交響樂,老人們和著這些聲音,不緊不慢地走著,他們用腳步和拐杖丈量生命的歷程,用堅持敘寫了勇敢。每每此時,方寸間總有熱血涌動,眼角邊總有淚水浸潤,我甚至羞愧自己有時的懈怠。 有一樣東西,在方便世界、方便人們的同時,也帶來了潛在的危害,正在不知不覺中吞噬著人們的健康。它就是手機。一大堆“低頭族”無論在路上、車上、家里、屋外、床上、餐桌上、候車室都在玩手機。十字路不看紅綠燈,不顧潮流般車來車往,個別人因為過斑馬線低頭玩手機命喪黃泉,一些駕駛員因駕車時看信息出了車禍,使好多無辜的人失去了生命。因為低頭玩手機,好多人得了頸椎病、腰椎病、眼病,有一個十三歲的孩子因為長期低頭玩手機游戲,頸椎病變如60多歲老人。有人感慨“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就是我坐在你的對面,你卻在玩手機”,這種人與人的交往變得冷漠、變得心不在焉、變得不懂尊重。曾經有一群孩子圍坐在餐桌邊,說給爺爺過八十歲生日,爺爺高興得不得了,看著孫子們都長大了,想想平時難得團聚,也只有此刻才能和子孫們說說話,老人最怕孤獨,希望孫子們像以往一樣摟著他的雙肩,牽著他的衣袖撒撒嬌,和他說說笑笑,結果呢,幾個孫子只顧低頭玩手機,互相不交流,也不和爺爺說話。因孩子們的父母有事忙還沒有趕來,本想讓孫子們先陪陪爺爺,大家再一起晚餐,祝爺爺高壽,生日快樂。爺爺孤獨地坐在那里,和這個說話不理不睬,和那個說話敷衍了事,爺爺好難過,悄悄的走了,等父母問爺爺呢,一群孫子面面相覷。因為手機,家人的親情淡了,因為手機,人們的健康指數下降了。 活在當下,健康為本。做一個積極向上的人,保持健康的心態(tài),保持健康的身體,在無為中升華有為,在行走中找尋力量,在行走中收獲快樂,將平常變得不平常,將簡單堅持成不簡單。 快樂行走,走在明媚的陽光里,走在夜幕降臨的余暉中,走在細雨飄灑的梧桐樹下,無論春夏秋冬,我們一樣感知生命的律動。 [核稿:周文波 責編:杜魏岑]